哦~哦~哦~
不好意思~
站在男性角度,还是先要说一声“妥协至上原则”的…
因为昨天一哥们说我重女轻男~
对此本大作只能表示默哀了。
…
因为今天情况特殊,所以额外插句题外话…
…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非得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为什么一定要有等级呢?
为什么一定要一夫一妻呢?
为什么财产是私有的?
为什么世界要分成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呢?
每当我们看到人间的苦难、面对压迫和不公平、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能不能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事实上人类近代史上发生过很多很多次“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直接建立一个新社会的实践,它们的初衷都是美好的。但是它们的结局,要么就是大规模的失败,要么就是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存活。一开始都叫“乌托邦”,后来失败的太多,描写这种实践的小说都被称为“反乌托邦”。
但是人们仍然在尝试。美国至今有很多个团体,就是一帮人凑起来找个地方尝试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英国有个电视节目叫《荒岛求生》,找了 36 个人一起到荒岛上生活,说一切规则都自行建立,观众极多。
但是这个节目开始没多久,就有 7 个人离开了。其中有一个人离开的理由特别有意思。他说我参加节目就是想体验不同的生活,结果我们在岛上制定的规则还是和外面的世界差不多,这太无聊了。
你完全能理解他的想法。是中国人也不一定非得说中文,是少数民族也不一定非得穿“民族服装”,人都是自由的,对吧?我们理所应当可以换一套社会规则!难道不是吗?
美籍希腊裔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新出的这本《蓝图:好社会的八大特征》(blueprin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告诉你,别想了,人类社会大体上只能如此。
*
这可是一个非常强的结论。你要是一个人坐在家里想,怎么想都没法接受这个结论。从逻辑上讲,哪怕前面所有建立乌托邦的尝试都失败了,也不能证明下一次尝试就不能成功。要接受这个结论,我们对人性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认识。
这个认识就是,人,不是自由的。
这不是一个哲学判断 —— 哲学家现在已经没有资格判断人性了 —— 这是一个科学认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的科学家对人性有非常强硬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家不靠清谈空想,他们有两个最硬的手段。
一个是从脑神经科学入手,考察人的认知能力。这门学问研究大脑的硬件限制。人脑不是可以随便升级的计算机,它并不神奇,它有各种认知偏误,它容易犯错误,它接受不了任意的设定。
另一个手段是进化心理学,考察基因和遗传。如果人类的远亲,比如猩猩,也是这么做事的、几十万年以来的人类都是这么做事的,那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写在基因里的。然后你再找到具体的基因编码。如果事实证明基因就是这么规定的,你又能怎样呢?
人其实是一台有出厂设置的机器,是一种有生理限制的动物。
科学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其实早就开始了,而且出了很多书。三四十年前就有弗朗斯·德瓦尔的《黑猩猩的政治》、杰拉德?戴蒙德的《第三种猩猩》;近年来有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最近新出的有罗伯特·萨波斯基的《行为》。这些书都是从生理和硬件角度,告诉你人性是怎么回事。
克里斯塔基斯这本《蓝图》,承续了这个强硬的解释思路,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为什么非得是这样的。
*
克里斯塔基斯首先考察了各种你能想象出来的社会关系,包括历史上的王朝、乌托邦的实践、沉船事故之类的极端环境下的小社会、边远地区的奇特婚姻风俗、包括他自己还参与做了一些实验,得出的一般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成功社会的规则都是相似的,失败社会各有各的规则。
这些成功规则一共有八点,克里斯塔基斯称之为“社会套件”。它们共同构成了好社会的蓝图 ——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可以互相识别。而不能所有人都匿名,或者都长一样。
2. 人会爱自己的伴侣和后代。这构成了家庭的基础。
3. 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也可以结成友谊。
4. 整个社会有社交网络,大家连接在一起。
5. 社会中有合作。
6. 人们总是更喜欢自己所在的群体,有时候还会为此敌视别的群体。
7. 存在一个温和的等级制度,所有人的地位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平等。
8. 这个社会促进学习和教育。
这八点听着挺平常,但关键是你不能改。取消家庭行不行?绝对平等行不行?不行。那样就不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社会。
这些社会套件是人类的硬件决定的,它们是人类在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
当然成功社会不可能都是完全一样的,西方社会跟中国社会就不太一样,也许跟自然环境的差别有关系。但是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都符合这八个社会套件的设定。这些套件代表好社会的共性。为什么有这些共性?因为不管怎么自然选择,各地的人类有一个环境,是始终都一样的。
这个环境就是,有其他人的存在。
只要你是人,你能存活和繁衍,你的身边就必然有其他人的存在。你要和其他人互动,就得符合一些固定的规则。
克里斯塔基斯找到了这些套件在人类演化中的逻辑,说明为什么这些规则能给一个群体带来演化优势。然后他又挖掘了人类基因上的硬限制。这本书就好像是一本推理小说,用逻辑链条串起各种蛛丝马迹,能带给你思维的乐趣。
我来说说其中几个有意思的理论。
*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好社会殊途同归呢?有个关键思想叫“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
趋同进化是说,生物进化中能遇到的好东西,并不是无限多的。比如你要让一个动物能飞,翅膀的“设计”就只有那么几种。
蝙蝠和鸟类在进化历史上是距离非常远的物种,它们是各自独立地进化出了飞行的能力,对吧?但是它们的翅膀,却是一样的。它们并不需要互相抄袭,它们各自不断试错,最后发现能飞起来的,就是这种翅膀。
最着名的例子是眼睛。人和章鱼,早在 7 亿 5000 万年前就分道扬镳了,我们和章鱼的那个共同祖先是没有眼睛的 —— 然后我们和章鱼各自独立地演化出来了眼睛,结果这两种眼睛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
这种眼睛,在不同的物种身上,被独立演化出来了至少50次。
趋同进化告诉我们,好东西会被大家都用上。为什么各家出品的照相机镜头都是圆的、手机都是长方形的?因为这样的设计最合适,只有这样的产品能存活下来。
社会进化也是这样。人类社会也好,大象的、猩猩的社会也好,只要是足够复杂、能够长久存在的好社会,就具备那八个套件,大家殊途同归。
*
再比如说,为什么非得是一夫一妻制呢?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克里斯塔基斯用了好几章解释,我大概给你捋一捋。
不管是人类中的男性女性、还是动物中的雄性雌性,不论你是自由恋爱还是包办婚姻,只要发生了性关系并生育了后代,他们之间就会有一种依恋感。这可能是从爱后代引发出来的,也可能是基因决定的,不管怎么说,这个依恋感,它就是客观存在。
依恋感决定了两性关系往往是固定的,不是今天跟这个人生活明天跟另一个人生活。最基本的就是男女一加一配对的关系。事实上,从三十万年前到一万年前的这段时间内,人类都是一夫一妻制。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也都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人们都是最爱自己的家庭、然后扩展到爱亲属、到爱远亲,以至于爱社会上的其他人。
那你说不对啊,很多灵长类动物都是一夫多妻,人类不也有过一夫多妻制吗?这跟环境和社会有关系。如果环境的生存压力特别大,雌性都选择间隔很远的独居,那就只能一夫一妻。如果环境适合,大家可以群居了,那的确有一夫多妻,但是这时候,社会开始起作用了。
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有些男性发明了一种新的求偶策略。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战斗去争夺女性,而是改为“追求”女性 —— 比如专门给一位女性提供食物和保护。而女性也会觉得这样很好,适合依恋感,这样社会就会往一夫一妻的方向演化。
而到了近代,社会合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必须让男性之间更加平等,一夫一妻制就是最合理的选择了。
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点。以前很多学者认为,是因为父亲必须参与照顾后代,人类才是一夫一妻制。克里斯塔基斯的论证则是,因为人类很早就学会了一夫一妻制,父亲才会参与照顾后代。
*
再比如说社会套件中的第一点,人的身份识别,是怎么来的呢?
你要不是社会学家可能都想不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呢?这其实对社会有好处。人们能够互相识别,才能记住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社会才能有回报和惩罚机制,才能促进合作,才能是个好社会。
而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这件事可一点都不简单,需要在基因上有特别的布置。负责我们脸部形状的基因,得有充分的多样性才行。比如我们看看下边这张图的右边,它说的是人的鼻子宽度和长度之间的相关性 ——
这个相关性几乎是 0,也就是鼻子宽的人既不一定鼻子长,也不一定鼻子短,宽度和长度没关系。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人的鼻子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否则如果鼻子的宽度能决定长度,人的相貌就少了一个自由度,长得相像的人就会增多。
反过来再看左边这张图,手的宽度和长度有个明显的正相关,这意味着宽的手通常也是长的手,很多人的手会很相像。所以我们都是看脸识人而不容易看手识人。
而这是有代价的:控制手的宽度和长度可能用一个基因就够了,而控制鼻子的宽度和长度的必须是两个不同的基因。付出这个代价,我们收获的是更好的社交互动。
*
这就是科学的手段。人类社会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哪些是基因、哪些是文化、哪些是环境的因素?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不可改变的?现代学者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搜集各方面的证据,无比小心地论证,给你过硬的答案。
我们不能说克里斯塔基斯找到的这八个社会套件就是最终答案,你会看到有些推理环节还不够确切 —— 但是这是最值得尊重的答案。
中国社会跟美国社会不一样,共和民主社会跟专制社会、跟封建社会不一样,未来的社会肯定也会跟现代社会不一样,你也可以去尝试各种新的组织方式。但是这八个社会套件,可是从大象、到猩猩、一直到人类的今天,没有变过。
当我们试图变化的时候,首先得注意哪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没有这个知识就会犯错误。很多国家尝试过绝对的平等,尝试过取消家庭,太平天国曾经把人分成男营和女营,美国震颤派乌托邦社区也曾经严格禁止男女接触……所有这些实验,要么立即失败,要么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存在。为什么?因为它们不符合人类社会的蓝图。
有些书能让人更激进,这本书能让你更谨慎。真正读书多有见识的人,气质其实是谨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