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唐末大战,洛阳有所破损,李翔定都之后,对洛阳进行了大修,基本格局没变,在隋唐旧址,重修了明堂。
明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儒家的礼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完爆后世的明清故宫啊。
此时在明堂里,吴太后正与仁庆皇帝在一起。
“没想到,这个王元能做出这么好的诗”仁庆皇帝道“能教出这样的学生,老师也不会怎么差,母后见过秦贞吗?”
秦贞,听见自己的儿子提到秦贞,记忆深处那个午后,那个中进士后,一路看见长安花的得意青年。他的样貌深深的印在了自己的心里,一度成为那个少女心中的榜样,最后转为深深的爱慕,可惜造化弄人,自己嫁进了皇宫,而他也作为罪臣,而遭到贬官,最后在其想要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远离了朝堂。
“母后,你在听我说吗”看见太后陷入沉思中,仁庆皇帝问道。
回过神来的吴太后道“见过,那还是为娘小的时候,那个时候秦贞刚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见过他,后来在见他的时候就是你父皇登基的时候了,一转眼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老了,皇儿也大了,也要有自己的皇后了”
“母后,会一直这样年轻的”看见太后有点伤感,仁庆皇帝转移话题道“母亲不是一直羡慕别人有孙子吗,我很快就大婚了,但是母亲就可以报抱上孙子了”
“还没有结婚就急着有孩子了,看来皇上是嫌弃母后给你找皇后晚了,哈哈”吴太后笑道。
“母后,儿臣可可没有这样想”仁庆皇帝道。
看着自己皇儿那有点羞涩的表情,吴太后突然想到了这首秋雁词的作者——王元,听说他比皇儿还小一岁,就结婚了。
“皇儿怎么看嘉元新政啊”吴太后突然问道
听到自己母亲这样问,仁庆皇帝有点懵,虽然太后之前一直垂帘听政,但是这个问题她没有问过自己一次,这次怎么突然问自己了呢,随之想到这个青州来的消息,可能是他引起来的。
“母后,儿臣认为,皇爷爷的嘉元新政是完全可行的,是改变我大宋积贫积弱的良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仁庆皇帝对这个帝国的问题越来越认识清楚,感觉这个庞大的帝国与自己想象的有了许多的差距,很多的时候,身不由己,尤其是在自己亲政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自己对皇爷爷的嘉元新政也越来越认可,对自己父皇继位之后的政策,也越来越不满,虽然碍于是自己的父亲,自己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平时的言辞行动中,对他的不满,会不时的流露出来,外臣可能不知道,但是作为皇帝最近亲的人,皇太后依然感觉出来了。
“看来皇帝是赞同改革的了”皇太后对皇帝的回答没有丝毫的意外,这跟自己平时皇帝给自己的感觉一样,皇帝会经常翻动嘉元皇帝改革的记载,这几年皇帝翻动越来越勤了,跟自己的老师谈论嘉元新政也越来越多,言行有一点向极端的方向发展,先帝就是这样做的,先帝非常讨厌改革,因此继位之后,将改革派全部贬黜出朝廷,整个朝廷成为一党之人,先帝驾崩之后,吴太后发现皇命有出不了京城的态势,因此才不遗余力的将改革派召回来,就是为了让他们跟反对派打架,以方便自己控制朝廷,此时看见皇帝的样子,吴太后担心自己的儿子也走自己丈夫的路子,只不过自己丈夫是反对改革,儿子是支持改革的。
“母后不同意改革吗”仁庆皇帝问道。
“我也知道我们大唐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所以我一直支持改革,这也是召回改革派官员的原因之一。”吴太后道
听到母亲这样说,召回改革派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仁庆皇帝问道“那另一个原因呢”
“分权”
“分权?”仁庆皇帝疑惑的问道。
“对,就是为了分权,皇儿最近一直看你皇爷爷的改革记录,有没有看出什么,尤其是在改革的时候,人员的调整是怎么进行的”吴太后问道
仁庆皇帝想了一会道“皇爷爷将七大臣等改革派人员调回中枢进行改革,别的好像没什么了”
吴太后笑道“你皇爷爷是怎么对待这些反对改革的人员的”
仁庆皇帝以前从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自己的老师也没有给自己讲过,此时听见太后问自己,倒是把他问住了。
看见自己儿子的样子,吴太后就知道,皇帝平时肯定没注意这些,皇帝是老师可能注意到了这些,但是也没法给皇帝说,毕竟这是帝王心术,不是一个大臣所能干涉的,这些要皇帝自己去领悟,不过太后就不一样了,因此吴太后道“你皇爷爷没有将反对改革的人员贬黜出朝廷,依然重用他们,只不过中枢系统他们占的比例有所减少,但是某些重要部门,他们依然存在着”
听见太后这样说,仁庆皇帝也知道了,当年改革的时候,有大批大臣反对,但是皇爷爷没有将他们都贬黜出朝廷,只不过调了一部分人员罢了,反对派依然在朝堂。仁庆皇帝若有所思的问道“皇爷爷难道是为了......”
“没错,就是为了分权,两方相斗,皇帝才能更好的掌控朝廷,说起来,你皇爷爷比你父亲高明多了,当年你父亲将改革派都贬黜朝廷,你父亲驾崩之后,有一段时间政令基本不出洛阳,就是一方独大的原因,这也是母亲不遗余力让改革派回京的原因”
“儿臣明白了,以后即使重用一些人,也要留着一些反对的人,给他们以监督,让我能更好的控制他们”仁庆皇帝道。
“对,就是这样,皇儿以后一定要牢记,可以使一方做大,但是绝不可能独大”吴太后道。
“儿臣谨记母后的教诲”仁庆躬身道,之后又接着问道“那这青州怎么办”
“不用管它,宰相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你可以使人密切注视着青州的发展,不要过多的干预,王元既然是秦贞的弟子,能做出这样的诗来,学问自然是不错的,况且能做出水车,解一方危难,看来是个实干之才,以后说不定是你的骨鲠之臣”
“儿臣明白了”仁庆道,仁庆皇帝对王元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轻易不夸人的母后,既然说他以后会是自己的骨鲠之臣,看来以后要多多的注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