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火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雨三国 > 第四十三章 尚佛嗜杀 乱世强存

第四十三章 尚佛嗜杀 乱世强存(1 / 1)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在历阳城站稳脚跟,因其个人魅力和气度得到孙坚旧部的拥戴和当地百姓的支持,孙策在周瑜、程普和黄盖等人的辅佐下,从历阳渡江,直扑对岸的牛渚营(今采石矶)而去。

采石矶历来为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因其民间传说采石矶三元洞西南有一金牛,古时称牛渚。此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乃南京上游咽喉,形势十分险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对于采石矶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绝唱。东晋时期的主力军北府兵也曾在此练兵驻防,可见其重要性。孙策进击采石矶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占据此地,进可相机夺取江东各郡,退可拒守淮南防线。此所谓进退有据,思虑周密。

采石矶虽然险要,但也要看是谁在驻守,孙策很幸运,因为他的对手的不善于指挥作战的刘繇。面对来势汹汹的孙策,刘繇得地利而不能为之用,很快被击败退却,囤积在采石矶军营仓库中的粮食和兵甲器具均被孙策所获,顿时军势更甚。作为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派到江东来的一枚棋子的刘繇碰上孙策是他的不幸,也是弱者在乱世中难以生存的真实写照。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东汉末年官员、汉室宗亲,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刘繇十九岁便展现出英武之气,当时因为堂叔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其堂叔,召集十多人混进贼窝,趁隙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后而出名。由于其表现深受乡民爱戴,因而推举其为孝廉,拜郎中。

刘繇年轻时不仅果敢坚毅,而且不畏权贵,在担任下邑长的过程中因为拒绝权贵的请托,担心被打击报复而弃职逃离。后又因其才名被州郡征辟为官,代表州纪委巡行济南,视察工作。刘繇发现济南相是中常侍之子,仗着宦官势力贪赃枉法,便将其奏免。平原名士陶丘洪知其名,遂希望州刺史举其为茂才,刺史为难的说道:“去年我已经举荐了公山(刘繇之兄刘岱),怎么现在又要我举荐正礼(刘繇表字)呢?”言外之意是连续两年举荐一家人两兄弟,会不会让外人觉得我受贿徇私有猫腻,让别人落下口实。陶丘洪解释道:“如果使君您举荐公山在前,提拔正礼于后,这正是所谓的在长途中驾驭二龙,使千里马驰骋,这难道不可以吗!”意思也很直白,也就是说提拔真正的人才,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不久,刘繇被司空府征辟为掾属,除任侍御史,刘繇都未到任,继而在淮浦躲避战乱。

直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朝廷命刘繇继陈温为扬州刺史。刘繇前往赴任,实际上扬州治所寿春已在袁术控制之下,刘繇只能暂居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好不容易在扬州立下脚跟。彭城相薛礼、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相笮融等地方豪强都依附于此位名义上正统的刺史刘繇,唇亡齿寒,共同抗拒孙策。两军拉开阵势,薛礼占据秣陵城(今江苏南京),而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采取凛冽的攻势猛攻笮融,笮融出师不利,紧闭营门,固守不出。孙策转而进攻薛礼,薛礼守城无望,突围逃走。此时樊能、于麋等人在横江之败后又纠集兵士来夺采石矶,被孙策击败,俘获万余人。面对笮融的龟缩战术,孙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鼓舞士气,在战斗中腿部中箭,骑不得马,被部下抬回大营疗伤。孙策受伤被人讹传为战死,流言传到笮融耳中,笮融大喜,主动出击。孙策将计就计,采取诱敌之计,先派数百兵马诱敌深入,在险要之地设伏,笮融果然中计,待笮融进入伏击圈后,孙策一声令下,四面伏兵涌出,笮融军队当场被斩杀千余人,狼狈逃窜。孙策乘势进攻笮融营垒,还一边高声调侃道:“孙郎如何?”守营的不少士兵听得瑟瑟发抖,被孙策军阵势所吓到,趁夜逃跑。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笮融野战不是孙策对手,防守倒还在行。孙策对于笮融的据险固守无计可施,久攻不下,便兵锋南指,先在梅陵击败刘繇的别部,接着转兵攻克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等地,随后整顿部队,准备到曲阿与刘繇决战。

刘繇与孙策交战,由于不谙兵事,士气低落而遭到惨败,不得已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市),孙策入据曲阿。曲阿之战中,太史慈在继解救孔融后又一次闪亮登场。起初,太史慈因为仰慕刘繇之名,又因是其同乡而前来投靠。部下劝说刘繇启用太史慈为大将,抵挡孙策,刘繇却没有识人之明,反而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刘繇不是伯乐,自然无法识别千里马,这也为其埋下失败的伏笔。刘繇只令太史慈做侦察连队长,侦视军情。当路过神亭处,太史慈带队恰逢孙策也亲自来视察敌情,身后还有黄盖、韩当、宋谦等十三骑悍将跟随。太史慈毫不畏惧,挺枪向孙策奔来,孙策不慌不忙,摒弃左右,与太史慈单打独斗。一番激战中,孙策刺到太史慈战马,顺势揽得太史慈系于颈后的手戟,太史慈纵身而起,也抢得孙策的头盔,两人争斗得难分难解,不分上下。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此一战足见太史慈的勇武,可刘繇依然无动于衷,不委以重用。

刘繇战败,太史慈护送刘繇奔豫章郡,自己遁走于芜湖,逃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此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一带,惟泾县以西有六县尚未平服。太史慈即进驻泾县,屯兵立府,并取得当地山越族的依附和支持,继续对抗孙策,支援刘繇。孙策亲自带兵攻讨泾县,太史慈寡不敌众,终被擒获。孙策英雄惜英雄,对于能和自己打成平手的太史慈极为欣赏,遂亲自为其解缚,握其手激动的说道:“还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卿当时将我生获,你会怎样处置我?”太史慈无奈的说:“不可知也。”孙策大笑,说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随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委以重用。

曲阿之战是刘繇的转折,此后刘繇再也没有实力与孙策分庭抗礼,只能一退再退。而孙策在此战中意外招降名将太史慈,更使得孙策军如虎添翼。

孙策在刘繇败走丹徒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鉴于连续作战,士卒疲惫,新占领区未能完全依附而就地处理政务,再进行军事行动。起初,百姓们听到孙策兵到,都胆战心惊,魂消魄散,担心受到兵灾之苦,避之不及,郡县官吏也往往丢弃城池,携家带口窜伏草莽之中。后来由于孙策严明军纪,招抚安民,大军所到之处,军士们严遵将令,不敢掳掠百姓,鸡犬菜茹,秋毫无犯。百姓渐渐地回归乡里,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孙策继而犒劳赏赐将士,发布文告,晓谕下属各县:“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律既往不咎;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孙策的优抚分化政策十分有效,此榜一出,那些迫于无奈被强征入伍的士兵和无地流民纷纷依附,踊跃报名参军入伍,都愿意跟着孙策干。不久,孙策便在占领区招募得两万多士兵,一千多匹战马,实力大增。自此,孙策之名威震江东。

刘繇见孙策的亲民政策极为成功,已在曲阿站稳脚跟,自己已经失去了和孙策博弈的筹码,丹徒难以固守,又向西逃走。与此同时,孙策令朱治所部从钱塘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败许贡,许贡逃走依附当地豪强严白虎,朱治暂时代理吴郡太守。

袁术在寿春得知孙策击败驱逐刘繇,上表奏请孙策为殄寇将军。把吴景、孙贲、周尚等人召回寿春留为已用。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限制孙策的力量,将功劳据为己有。孙策心中十分不悦,但江东还未平定,强敌环伺,袁术势大,还不到和其闹翻的时候,只得隐忍不发。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华,便欲收罗周瑜为己将。周瑜对于袁术的看法与朱治不谋而合,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等待机会投奔孙策,袁术未能看出其意图,便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自丹阳出走的的刘繇接受许劭的建议逃到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县一带)投靠刘表,当时豫章太守周术因病而死之后,太守之位悬空。刘表近水楼台先得月,派诸葛玄(诸葛亮、诸葛瑾之叔父)接替周术担任太守,不巧此时朝廷却命朱皓(朱儁之子)为太守,导致为争夺豫章太守而有多次冲突。而此次争夺冲突的焦点人物便是此前与彭城相薛礼并肩作战,抗拒孙策失败的下邳相笮融。

笮融,东汉末豪强。丹阳(治今安徽宣城)人。在谈及徐州陶谦的时候笔者已经讲述过笮融借酒宴斩杀广陵太守赵昱,祸乱广陵郡百姓的劣行。如今,笮融再一次故技重施,将屠刀挥向了自己的战友薛礼。薛礼原是陶谦属下的彭城国相,但受到陶谦的迫害,薛礼只好带着其部属逃到秣陵。笮融因为为祸广陵而被驱逐,来到秣陵投靠薛礼。在被孙策击败后,薛礼也跟赵昱一样,设宴款待笮融,笮融趁敬酒时斩杀薛礼,吞并薛礼的部属,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对于豫章郡的冲突,刘繇是站在朝廷一边的,毕竟豫章郡是扬州治下,自己是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朝廷既然指派新太守,就该遵从,刘表之举是忤逆犯上。于是,刘繇便名笮融协助朱皓,赶走诸葛玄,成为新的豫章太守。只可惜笮融死性不改,第三次出手,在酒宴上杀了朱皓,自称豫章太守。刘繇怒不可遏,召集所属各县兵力攻打笮融,笮融部属溃散。在此之前,许邵曾劝刘繇:“笮融这个人,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论;朱皓个性忠厚老实,容易推心置腹、轻信他人,要指示朱皓严防笮融!”刘繇再一次表现出无识人之明,不信许邵之言,如今悔之晚矣。笮融逃亡到深山,因其平日的暴行,惹得天怒人怨,最终被山中百姓和山越联手杀死,将笮融首级献给刘繇。

笮融在三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见仁见智的人。在道德世界里,笮融是一个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心狠手辣的屠夫,连续三次使用“被鸿门宴”戕害主公,真可谓中国历史第一人,被后世所唾骂。可在中国佛教世界里,笮融却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笮融声名赫赫,他在下邳所建的浮屠寺、九镜塔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笮融花巨资在下邳修造浮屠寺。浮屠寺建在下邳城南,寺中有塔,上有金盘,下有重楼,塔为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境,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据说,堂阁周围可容纳3000多人在其内课读佛经,佛像外涂黄金,披着锦彩的袈裟。每到浴佛会时,在路旁设席长数十里,置酒饭任人饮食。来参观、拜佛的百姓达万人之多。由此可见,当时铺排之奢华、场面之宏广、气势之雄伟为世所难见。

笮融在下邳所做的各项佛事无意中成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彪炳性的功业。他所兴建的佛祠、佛塔以“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结构,成为我国早期佛塔的基本塔型,并且这一佛寺布局的形式基本上延续至唐初。祠内所塑之黄金塑身的佛像也是我国文献上有关佛像铸造的最早记载。并且笮融在境内接受佛教之人,免除佛教信徒的徭役赋税,也成为以后历代官方支持佛教的举措之一。同时,笮融的这些活动使徐州、下邳在此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始终是我国佛教的重镇之一。学者们认为南京地区的佛教是由笮融最早传来的。

笮融非常残暴,但却信仰佛教,杀人不眨眼却宣扬佛学普度众生,实在是莫名其妙,匪夷所思。或许,在笮融心里的佛,即可杀生亦可渡化,其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也就是在擒杀笮融的两年之后,刘繇因病去世,享年42岁。孙策在平定江东后将刘繇安葬在其故乡东莱郡牟平,并且带回其遗孤。后世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是汉皇族的人,为拢络其势力而故意这样做,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生前因为清廉而有威望所致。笔者觉得兼而有之,不管出于上述哪个理由,其实都能起到笼络人心的效果。

扬州刺史刘繇的失败几乎是幽州牧刘虞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结局,前者病死,后者被杀。为何有才有德有威望,最后却下场凄惨呢?原因就在于身处乱世,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盛世的德行一旦进入乱世便是催命符,成为迂腐的象征,此一时彼一时也。要想在乱世活下去,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与军事手腕,能识人,能用人,能决大事,能操大局。这也是为何孔孟的论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行不通的原因所在,大争之世,只有武力才能完成国家的统一,仁德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所谓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对刘繇有一个经典论断:本非封疆之才,在江东既无治乱安邦长策,又乏强大后盾。他以儒生外镇,只是汉朝风化所被、正朔所行的一种象征,别无其他作用。此评价切实中肯。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笔者在此推荐一本田余庆先生的名作《东晋门阀政治》,与大家共享,希望对人生有所启迪。

最新小说: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霓裳铁衣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我的女友是诡异 三国美色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催昭嫁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公主万福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