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其实朝廷早有察觉,但无暇西顾,鞭长莫及。
早在中平五年,汉灵帝便征召董卓为有职无权的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董卓赶忙推辞。后灵帝又征召董卓为并州牧,手下归皇甫嵩指挥,老奸巨猾的董卓再一次拒绝了中央,表示自己会替陛下守好西北的,您放心。这种完全无视朝廷威严和权威的做法简直让刘宏气疯了,这还放什么心,简直就是一万个个不放心啊!不过局势危乱,再强迫下去恐怕会引起哗变,那就得不偿失了,只能作罢。
羽翼已丰的董卓秣兵历马,屯兵于河东,时刻准备着进入中央,问鼎天下,如今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名正言顺,才能事成嘛。
恰恰这个时候,掌握禁军的何进觉得对朝廷的威慑还不够,就征召董卓率军队进京讨伐宦官。这可能是董卓一生中听到的最高兴的消息,笑得合不拢嘴。欣喜若狂的董卓立马调集三千西凉铁骑星夜驰骋,赶往洛阳,准备浑水摸鱼,乱中取力。事实证明,走了狗屎运的董卓摸到的不是鱼,而是龙。就这样,董卓在途中遇到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簇拥着皇帝堂而皇之,大摇大摆的进入了京城。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少帝刘辩在看到胡子拉碴,膘肥体胖的董卓时被吓个不轻,话都不会说了,反而陈留王刘协镇定自若,谈话间显露王者风气,这天壤之别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后他们的命运,乃至其生死荣辱,所以有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很重要的。
手握天子的董卓在何进死后那就是捡到了宝贝,死不放手。如今的董卓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根基,本着“神挡杀神,佛挡**”的原则,为自己把持朝政扫除异己。
兵权在手,天下我有。董卓每隔四五天就派自己手下士兵乔装改扮,混出城去,第二天一早有装束成西凉士兵的模样,敲锣打鼓的进入洛阳城。久而久之,大臣们居然被迷惑住了,不但没有发现端倪,反而觉得董卓的兵力强大无比,硬拼没好果子吃,还是忍忍,稍安勿躁,暂时不要轻举妄动。不得不说,董卓的谍报工作做的很机密,此等蹊跷的事,京城上下居然没有人看出什么破绽,实在是高。
董卓借助缓兵之计的同时,还想方设法的曲吞并他人的军队,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何进留下来的直属部队和禁军。自从何进被杀后,一心忠于旧主的将领吴匡心中对何进弟弟何苗吃里扒外,害死自己兄弟的卑劣行径极其不满,欲杀之而后快,替何进报仇。他发动手下士卒,说何苗屡次阻碍大将军除掉宦官,勾结张让等人害死大将军,并联合董卓弟弟董敏杀掉了何苗,董卓居然趁火打劫,趁何家群龙无首,收编了何进、何苗的部队,又掌握了朝廷的禁军,一时间军力浩大,京城内外无人敢与之抗衡。
起初鲍信劝袁绍早做决断,干掉董卓,可惜袁绍优柔寡断,又是一个何进第二,没能把握住机会,如今董卓在洛阳势力已然无可撼动。
自从接回天子,董卓便肆无忌惮起来,觉得这少帝刘辩十足的一个草包,话都不敢说,哪有天子的气派,还是陈留王刘协气宇轩昂,有天子气,是块好材料,况且刘辩还有何太后,这不是给自己找绊脚石吗,而刘协已经无亲无故,又是个聪明人,年纪又小,好掌控,也懂得体会自己的用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刘协应该懂的。抱着这种心态,董卓决定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刘协为皇帝。
袁绍知道后,这个时候又不合时宜的跑到董卓面前吵架,说难道天底下的牛人只有你一个吗?言外之意就是你董卓什么都不是,比你强的人还多得很,比方说我。这话一出,袁绍居然还能回来,也为自己的冲动感到后悔了,立马逃跑了。董卓下令发下海捕文书,缉拿袁绍,有人就出来说,袁绍四世三公,家庭背景硬,有一定影响力,不如随便给他的官做,做做自己礼贤下士的表面工作。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在废皇帝之前,董卓迫使朝廷免除司空刘弘的职务,自己取而代之,于是召开了政治局协商会议,通知全体代表都要按时参加,有重大事情要商议。大臣们不来则已,一来就听说是要重新立皇帝,立马就傻眼了,炸开了锅。董卓首先发言,说少帝刘辩愚蠢懦弱,无能透顶,不配做大汉天子,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富强,我决定效法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这里插句题外话,商朝君主太甲不听话,宰相伊尹把他流放了,西汉昌邑皇帝道德败坏,霍光把他给废了。
大多数大臣摄于董卓的淫威,谁也不想去步赵高指鹿为马的后尘,只有卢植老先生激烈反对,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董卓怒了,准备把卢植拉出去砍了,幸亏侍中蔡邕极力劝阻,卢植才免于一死。之后,董卓废掉少帝,将他贬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即为汉献帝。
废掉少帝后,董卓还是不放心,也越来越对何太后看不顺眼,就大肆宣传何太后不顾婆媳之礼,对自己的婆婆不孝顺,最后还把婆婆给弄死了,毒死,上吊,暗杀,反正这舆论是做的足足的,最后找个理由把太后赶出后宫,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少帝,毒死了何太后。至此为止,何家在朝廷上是彻底消失了,宫斗戏的所有涉案人也都依照剧本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
改立献帝之后,董卓将自己升迁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后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从此之后,董卓权倾朝野,获得了权臣的最高礼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意思是说入朝觐见不用直呼其名,也不用小碎步上朝,不用脱鞋子,也不用卸下佩剑,总之,那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卓的那些亲家们都一个个封官赐爵,坐享其成,贪污受贿,和今天被中央打掉的那些大老虎如出一撤。
专擅朝政后的董卓自然也懂得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的道理,董卓的敌人是宦官,宦官的敌人是士大夫,于是董卓大理提拔那些清流士大夫,千方百计的用高官厚禄去争取得到士大夫们的支持,董卓极力拉拢司徒黄琬,司空杨彪,抬举和扶植在“党锢之祸”中被贬斥的陈蕃、窦武等人的后人。
其中著名大学者蔡邕曾因上书直谏被贬谪,董卓听说后征召他做官,蔡邕推辞不做,董卓火了,说再不出来当官,杀你全家,真是给脸不要脸,我可没三顾茅庐那耐心,蔡邕怕了,赶紧跑到洛阳来做官,董卓这才满意。而卫尉张伟就没那么好运气了,董卓一直把他看做眼中钉肉中刺,随便编了个与叛逆袁术勾结的罪名就把张温给打死了。
总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董卓利用手中的权利,用陷害,利诱等各种手段对士大夫们软硬兼施,听话的留下,不听话的弄死,抗拒从严,坦白从宽,又在中央和地方不断安插自己的狗仔队和亲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稳定朝局后,董卓的暴政也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