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发,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渔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再也没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钱。
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地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总之,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hf;